夷 狄
- 拼音
- yí dí
- 注音
- ㄧˊ ㄉㄧˊ
- 近义词
- 蛮夷
夷狄的意思
词语解释
夷狄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视为夷狄。
引证解释
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北方部族为 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引《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引《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唐•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视为夷狄。
引《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
《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国语辞典
夷狄
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引《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传》:「母亲夷狄以疏其属。」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阴浊用事底时节夷狄陆梁,小人得志。」近蛮夷
网络解释
夷狄
夷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í dí,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有记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的字义分解
-
夷
夷 [ yí ]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 如 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 如 华夷杂处(chǔ ㄔㄨˇ)。 3. 平,平坦,平安。 如 化险为夷。 4. 弄平。 如 夷为平地。 5. 消灭。 如 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6. 等辈。 如 “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7. 古代的锄类工具。 8. 古同“怡”,喜悦。 9. 古同“痍”,创伤。 10. 姓。
-
狄
狄 [ dí ] 1.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2.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3. 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4. 有力的麋鹿。 5. 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6. 姓。
夷狄造句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车不通,人迹罕至。
3、反对地圆说者,常以夷狄之不可信,而抹煞了传教士所传播的讯息。
4、与“衣冠”相对的是“被发左衽”,即非汉族的夷狄的符号。
5、现在如果请夷狄国前来帮忙,自然是远水不解近渴,但是,如果飞鸽传书,让他们在北边动手,围魏救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6、莽不欲用兵夷狄,则租税当不至过苛,租税不苛,则盗贼亦不至过繁,天下方受莽欺而不之察,若莽能噢咻示惠,逆取顺守,其或能保全身家,亦未可知。
7、贞观中,克平九姓,册拜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夷狄叛则伐,降则抚,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
8、认为:“以军礼同邦国”是西周、春秋军事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对邦国僭礼行为的军事惩罚、对夷狄干扰中原礼治秩序行为的讨伐。
9、诸圣先贤,哀悯于此,为显惟微惟危之别,遗经留教,不分夷狄羌蛮,皆令道归。
10、春秋季世,王纲界纽,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乘机进攻中原,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完全失却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故只配把它当夷狄看待。
夷狄的相关词语
【夷狄】的常见问题
-
夷狄的拼音是什么?夷狄怎么读?
答:夷狄的拼音是:yí dí
点击 图标播放夷狄的发音。 -
夷狄是什么意思?
答:夷狄的意思是: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
夷狄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夷狄的近义词是: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