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目 一 新
耳目一新的意思
词语解释
耳目一新
所见所闻都有变化令人感到新鲜。
英refreshing;
引证解释
视听都感到新鲜。
引清•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舟中读 张戴人 《儒门事亲》一书觉耳目一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虽不是甚么‘心旷神怡’的事情也可以算得耳目一新的了。”
秦牧 《长街灯语·太阳光下一滴滴水珠》:“好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
国语辞典
耳目一新
所见所闻都有一种新奇、清新的感觉。
引《隋唐演义·第七三回》:「立心既异亦觉耳目一新,在宇宙中虽不能多亦不可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虽不是甚么心旷神怡的事情也可以算得耳目一新的了。」近面目一新 焕然一新 气象一新
反陈腔滥调
耳目一新的字义分解
-
耳
耳 [ ěr ]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如 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 如 木耳。银耳。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 如 耳房。鼎耳。 4. 听说。 如 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如 想当然耳。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如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
目
目 [ mù ] 1. 眼睛。 如 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2. 看,视。 如 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如 目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 如 条目。纲举目张。 5. 名称。 如 数目。巧立名目。 6. 标题。 如 目录。 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 如 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8. 孔眼。 如 网目。 9. 指为首的人。 如 头目。
-
一
一 [ yī ]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3.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4.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5.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7.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8.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9.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10.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新
新 [ xīn ] 1.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 如 新生。新鲜。新奇。新贵。新绿。新星。新秀。新闻。新陈代谢。 2.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 如 改过自新。推陈出新。 3. 不久以前,刚才。 如 新近。 4.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 如 新时代。新社会。新观念。新思维。 5.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 如 新娘。新郎。新房。 6.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7. 姓。
耳目一新造句
1、, 这篇小说不仅文字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内容也颇堪令人玩味。
2、, 要怎么样才能够让领导看到耳目一新的报道呢?柯冉接过重任以后,感到有些压力。
3、, 气势恢弘的书法长卷、巨幅刻瓷和独具韵味的钧陶书法,令书法界和陶瓷界专业人士耳目一新,展览一周,参观者天天爆满。
4、, 干净的墙壁,透亮的窗户,既然有序的各种摆设,装修剩余的边角余料摆放的都井井有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 就连在赤阳宗见惯了桃红柳绿的聂晨,也是不由的为之耳目一新。
6、, 由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霸王祖村的瑶族同胞表演的瑶族舞蹈《敲梆》,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
7、, ,在2015中国国际金融展交通银行展台上,这些原本只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金融设备如今集中展示,还可以现场体验办理业务,带来耳目一新的便捷体验。
8、, 快手快脚的收拾房间,一番洗漱后,吴邪耳目一新,和之前在森林里求生时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
9、, 大大的文笔越来越好了,故事情节的设置也非常有新意,对角色的把握也更加到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0、, 嗯,你的这个方法非常可行,使人耳目一新,完全可以作为范例载入我院的发明创造史,我要给你记一大功!
耳目一新的相关词语
【耳目一新】的常见问题
-
耳目一新的拼音是什么?耳目一新怎么读?
答:耳目一新的拼音是:ěr mù yī xīn
点击 图标播放耳目一新的发音。 -
耳目一新是什么意思?
答:耳目一新的意思是:所见所闻都有一种新奇、清新的感觉。
-
耳目一新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耳目一新的近义词是:焕然一新 面目一新 气象一新 万物更新 盖头换面 万象更新 改头换面
-
耳目一新的反义词是什么?
答:耳目一新的反义词是:陈腔滥调 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