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丞
- 拼音
- zhōng chéng
- 注音
- ㄓㄨㄥ ㄔㄥˊ
中丞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中丞
官名。即“中丞"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190b0a3a18>大中丞”见该条。
例中丞匿于溷藩。——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英an official's name;
引证解释
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 东汉•以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明•清 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
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清•梁章鉅 《称谓录·巡抚》:“明•正统 十四年命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邹来学 廵抚 顺天、永平 二府……今廵抚之称中丞,盖沿于此。”
清•钱大昕 《内阁侍读严道甫传》:“毕中丞 沅 廵抚 陕西招至官斋,为文字交。”指宫官,内官。
引唐•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善胡琴。”
原注:“中丞,即宫人之官也。”
国语辞典
中丞
职官名。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掌兰台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东汉以降,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中丞"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a2e1f27b9>御史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因此,明清的巡抚也称为「中丞」。
网络解释
中丞
中丞 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中丞的字义分解
-
中
中 [ zhōng ]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如 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 如 暗中。房中。中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 如 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如 在研究中。 5. 特指“中国”。 如 中式。中文。 6. 适于,合于。 如 中看。 中 [ zhòng ] 1. 恰好合上。 如 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2. 受到,遭受。 如 中毒。中计。 3. 科举考试被录取。 如 中举。中状元。
-
丞
丞 [ chéng ] 1. 帮助,辅佐。 如 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2.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如 府丞。县丞。 3. 古同“承”,秉承。
中丞造句
1、直兵鲍僧睿,恃顼势为不法,御史中丞徐陵为奏弹之,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2、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3、己巳,尚书右丞相张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以朋党相构,制说致仕,隐甫免官侍母,融左迁魏州刺史。
4、社长箬笠司寇,顷以中丞再起抚滇,为升庵先生构广心楼于旅次。
5、赵倨想起来了,原任御史中丞张升益上月因为父亡回乡奔丧,按照朝廷规定,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守制三年,称为丁忧。
6、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曾国藩
7、相传初唐武则天时,当时工安某厨师以猪肚头和鸭胗制成一道菜,名为“撺双丞”,影射当权酷吏尚书左丞周兴和御使中丞来俊臣。
8、巡抚刘大谟在锦江为他送别,杨慎有《辛丑孟冬,舟发沱江,东阜刘中丞惠历,且约锦江饯别,作此简谢》诗。
9、同月,安禄山赴任,玄宗敕令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绪司侍郎、御史中丞于鸿胪寺亭子祖饯。
10、大家晓得他与中丞有旧,莫不另眼相看。
中丞的相关词语
【中丞】的常见问题
-
中丞的拼音是什么?中丞怎么读?
答:中丞的拼音是:zhōng chéng
点击 图标播放中丞的发音。 -
中丞是什么意思?
答:中丞的意思是:职官名。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掌兰台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东汉以降,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因此,明清的巡抚也称为「中丞」。